聖嚴法師教禪坐 – 禪修的功能

[轉貼]

聖嚴法師教禪坐禪修的功能

由聞慧、思慧、修慧三方面著手,
成為有智慧的菩薩,
如此,不會壓世,也不會戀世,故名為出世;
真能出世,才能入世及化世,
進而成為圓滿的大覺者,便是成佛。

1.菩薩的意義

諸位菩薩,我謹代表本禪寺歡迎諸位來參加我們的華人社會菁英禪修營。

今天課程的重點有兩個:第一是禪坐的方法和概念,第二是禪坐的精神和功能。我們會讓諸位學會打坐的基本方法,也能獲得正確的禪修觀念。至於禪坐的精神及功能,有三個層次:一是自我肯定;二是自我提升,又叫作自我的成長;三是自我的消融,完成自我的消融,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了。

我稱諸位是「菩薩」,諸位一定很不習慣,因為一般人印象中的菩薩,是供在佛龕的偶像,諸位怎麼可能是菩薩呢?其實菩薩的意思是對自己用智慧化解煩惱,對他人用慈悲救濟苦難。有智慧使心中不起煩惱,有慈悲使心中沒有敵人。能夠做到這兩點,就是菩薩。諸位相信自己還不是菩薩,可是來參加禪修營的目的,就是為了學習菩薩精神,培養智慧和慈悲。如何才有智慧?能夠肯定自我,成長自我之後,就能消融自我,能夠消融多少自我?就有多少智慧的功能。如何能有慈悲?能夠消融自我,自然能夠包容他人關懷他人,能夠包容他人關懷他人,就是慈悲的表現。

菩薩的意思,便是用無我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,來自利利人。如何自利?是使自己少一些煩惱,多一些智慧。如何利人?讓自己多一些慈悲的心腸,讓別人少一些苦難的困擾。

2.身心的放鬆

今天課程的第一個項目,是教諸位學打坐。打坐的基本要領,是先放鬆身心,才能放下身心。現代人,尤其是生活在美國紐約的人,都是非常緊張,上班趕時間緊張,在公司辦公室緊張,下班開車緊張,回到家裡和先生、太太孩子在一起時,也有可能緊張。假日出去玩樂時也很緊張,趕緊出去,趕緊回來。最近報紙上有一則台灣的消息,說有四、五個人在一家卡拉OK裡又唱又喝又吃,很興奮的玩樂之後,下了樓出電梯時,緊緊張張的爭先恐後,正巧遇上從外面進來了四、五個人,也是緊緊張張的要進電梯,兩隊人馬,便在電梯口發生了衝突,結果新來的一夥人,忿怒地開槍,把另一夥準備離開的人,打死了幾個,打傷了幾個。如果他們在我們東初禪寺或者農禪寺打完坐,走出寺門,一定很輕鬆,即使有人緊緊張張地衝進來,打坐之後出來的人遇到他們,一定會輕輕鬆鬆地說:「阿彌陀佛,對不起,你先請。」

我們想在緊張的環境內求生存,就需要放鬆身心。然而,許多人希望放鬆自己的身心,卻沒有門徑。告訴諸位,學習打坐,就能夠讓我們練習如何放鬆身心。(以下有關練習放鬆和打坐的具體方法從略)

3.打坐的功能

打坐的功能有三項:第一是達到身心平衡,第二是達到精神穩定,第三是達到智慧心及慈悲心的開發。

身心平衡:就是身體平衡和心理平衡,這就是身心健康。如果一個人的身體強壯像水牛,心理脆弱像老鼠,就不能說健康。

精神穩定:精神的含義比較難理解,那不是心理,也不是生理,但是跟身心有關,它會產生無形的功能,會從有形的行為表現出來。

智慧及慈悲的開發是什麼?如果有了身心統一,以及自己和宇宙統一的經驗,精神就能統一。如果把精神和身心的執著超越了,就有智慧力及慈悲心開發出來。這裡說的智慧不是知識,也不是學問,而是絕對的決斷力。

4.打坐的反應

打坐時可能產生的反應現象有四類︰

第一類現象是痛、麻、酸、癢,其中除了心痛和頭痛是有病以外,其他如腿痛、腰痛、肚子痛都是正常現象;麻的情況通常都在腿部,並沒有危險,有兩種麻法︰一種是站起來時,覺得兩條腿不是自己的,甩甩腿,慢慢地走幾步就好了;另一種是麻痹,腿上有一塊皮膚捏著時好像不是自己的,不要緊張,過一殷時間自然會好。酸的情況,通常是在腰部、或者是在關節,起坐以後,用手按摩幾下就會好;我們打坐時為什麼要用大毛巾蓋住兩腿﹖就是為了避免風寒,以免酸痛發生。癢有兩種情況,一種是皮膚癢,這是體內有一種濁氣或油垢,經過皮膚毛孔排出時,會感覺癢,另一種是骨頭癢,這是經絡的氣脈不順,才會發生。打坐時調整氣脈的運行,就產生了癢的感覺。最好不去管它。

第二類現象是暖與熱、涼與寒。發熱發寒是生病了,不能打坐,要看醫生診治,清涼感和溫暖感就很好。

5.氣動的現象

第三類現象是氣動。在打坐時出現動的現象,分為兩種,一是氣動,一是靈動。氣動又分為兩種,一種是不規則地動,一種是規則地動。

不規則地動是每次打坐時就會出現,但是動的部位,動的方式不固定,有時手抖、有時腿跳、有時頭搖。規則地動是每次打坐都在固定的一個部位,發生動的現象。

動的時候有有大動和小動的不同。我有一個弟子,可謂本領大的很,有一次打坐時因為有人大聲咳嗽,結果使他「砰」地一下跳起來,翻個跟斗,再坐下來。人家受到驚嚇,他還在那裡坐的好好的。過了幾年以後的現在,已平靜了。另外有一位女醫生,現住在美國,她學打坐已經十來年了,最初開始時,全身的氣動很厲害,到現在,動的現象己越來越少。還有一位住在我們附近的女畫家,她的氣動不僅在打坐時,即使在做家事時,只要多用一點力一接觸傢俱,馬上會有反彈的現象,當她知道排氣的方法後,現在已經正常了。

打坐時發生氣動的人,如果你學會排氣,可以從腳底心、肛門或者從喉嚨呃氣的方式排出。不管氣動發生在身體的那一部位,你的注意力不要放在鼻孔或小腹的出入息,要放在腳底心的湧泉穴,注意一段時間之後,氣動的現象就會消失。有人因為動的厲害,不能繼續打坐,就暫時不打坐。

6.靈動的現象

第四類現象是靈動。發生靈動的人,大致上是有點神經質,有點歇斯底里的;期待心很強的人,也容易發生靈動的現象。

靈是什麼﹖是一種漂浮在我們生活空間的靈體、靈力,在我們環境裡處處都可能有。神經質、期待心與恐懼感很強的人,這些靈體就容易有機會乘虛而入,來的時候,會自然而然使你身體出現某些動作,譬如會作出各種手印,有規律的重複和變化,常常於一個手印反覆三次、七次、十四次、二十一次,最多有七七四十九次,之後再變換另一種手印,很有規律。但這不是你的自我意識在控制,而是靈體的力量在操作你身體的動作。

由靈動也可以產生靈感,這不是寫文章的靈感,而是一種靈力的感應,能讓你聽到看到平常人不容易聽到和看到的。這種靈力感應,可能是真的,也可以是假的。所謂真的,即是本來你不可能聽到的,而你聽到了,譬如你在這裡打坐時,卻聽到在曼哈頓的先生或者太太講了一句什麼話,你立刻打電話去問,他(她)回答說︰「是啊!我剛才講過這句話,你怎麼知道的﹖」你會奇怪,你在皇后區的東初禪寺打坐時,產生了特異功能。請不要高興,那根本不是特異功能,而只是由一種靈力的媒介,給你傳遞了消息。

靈動在初期發覺後,是容易控制的,只要心理想著說︰「這是靈體在使我動,不是我自己在動,我不要讓靈力支配我,我要指揮身體不要跟著靈動。」就能漸漸的擺脫靈動了。十多年前,曾有一位居士在我們東初禪寺打坐,坐著坐著,卻站起來打太極拳了。我問他︰「你打過太極拳嗎﹖」他說︰「沒有。」我再問他︰「跟誰學過太極拳嗎﹖」他仍說︰「沒有。」我說︰「這一招姿勢不是這樣的。」並且幫他糾正過來,他又恢復成那個錯誤的姿勢,並對我說︰「師父你教我的姿勢是錯的,我的姿勢是對的。我問他︰『誰告訴你的﹖」他說︰「我聽到一個聲音在告訴我︰剛才法師教你的姿勢是錯的。」這已是靈動及靈感雙重表現了。我勸告他︰「如果你繼續接受這種來自靈力的命令,就會成為靈媒了!」後來這位居士在出現靈動,做出打拳的動作時,出現靈感,聽到靈體的聲音,他就暗示他自己︰「我不跟著作動作,也不想聽他的指示。」不久之後,這種現象就不再出現了。

7.幻覺的現象

打坐會有身心反應,是平常事,無所謂好壞,當成幻覺處理是最安全的。

有一位太太,在我們禪七中,連坐了兩支香的時間都沒有起座,我走過去從她背後用香板輕拍她的肩膀,隔了幾秒鐘,她緩緩地轉過頭來問︰「師父,你為什麼把我叫出來﹖」接著我叫她個別談話,問她發生了什麼事。她說,她剛才是到極樂世界去了。她首先是看到她座位前面的牆壁上,出現一幅圖畫似的景色,接著便投進了那個境界,一直到我拍她肩膀時,就回來了。對於一般信徒而言,這的確是能讓人生起信心的好現象,但在禪修者而言,這是幻境。也有人看到牆壁上的花紋變成老虎、獅子等,由靜態的變成動態的,這些都是幻覺。在打坐時,凡是耳聽、眼看、鼻聞到的異象,全是幻境。

有的人不在打坐時,也會聞到某種香味。曾有一位居士告訴我,有一天她在一座大樓底下聞到一股檀香味,覺得好喜歡,於是跟著香味尋找,尋到樓上一戶人家,敲開門,屋裡供著一尊像,檀香味就是從那尊像上散發出來的。

幻境幻覺有可能是真的,多半是假的。假的是只有你一個人看到、聽到、聞到,周圍的其他人沒有感覺到。真的是當你發現時,其他的人也可發現的感官境界。比如你正在我們寺內打坐時,看到自己的孩子摔了一跤,打個電話去問你太太,真的是孩子摔了一跤。這雖是真的,依然要當幻覺處理。否則你就有很多麻煩了,所謂走火入魔,便是這樣形成的。《楞嚴經》裡說,凡是任何一種境界出現,不管是幻境還是幻覺,不管是你親眼看到、親耳聽到、親身感受到的,若當作聖境執著,就會著魔,當作幻覺則見怪不怪,其怪自敗。你才能夠繼續修行清淨的佛法。

因此禪宗的修行經驗一定是非常清淨的,即所謂魔來魔斬,佛來佛斬。意思是任何反應,任何感應都要當成平常現象和幻覺幻境處理,才是最健康最安全的禪修觀念。因為初學坐禪的人,沒有辦法判斷異常經驗的是真是假,乾脆一律視為是假是幻,是比較妥當正確的。一旦有了重大的禪修經驗,那就應該到師父這裡來請求勘驗了。

8.自我的肯定

自我肯定,就是對自己有信心,如果沒有自信心的人,就會像一隻火雞,遇到警報時,會把翼翅及尾羽豎起來虛張聲勢一番,或者像一隻澳洲的駝鳥,牠害怕敵人襲擊時,便一頭鑽進沙堆裡,躲起來,自欺而不能欺人地苟且偷安一番。能夠自我肯定的人,不會虛驕,不會逃避。自己是什麼就是什麼,有半斤就是半斤,有四兩就是四兩,實實在在。有許多人希望由他人來承認和肯定自己是真正的人物,他們自己也假裝著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,這就不是自我肯定。其實,一個人若無自知之明,就會常遇到挫折。除非這個人的福氣好,處處能夠歪打正著。否則的話,他會處處碰壁,還不知錯在那裡,最後就變成沒有信心。因此,要想得到他人對自己的肯定,必先完成自我肯定,有了自知之明,才能自我肯定,才會建立起自信。

孫子兵法主張「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。」其實,以常人而言,知己要比知彼更難,例如在家庭裡,夫婦倆人如果經常吵架,老是互相指責對方,看對方這也不是,那也不是,問題就是出在夫婦兩人都只看到對方的不是,而未明白自己的習氣。凡是知彼而不知己的人,一定是煩惱多多,既不會做人,也難於成事。

自我的肯定,不等於自我的膨脹、自我吹噓、自誇自大。自我肯定必須建立在自我了解的基礎上。譬如像我這樣的人,好多人跟我講︰「聖嚴法師,以你的智慧和才能,如果不當和尚,也能當到部長。」但我知道自己的底細,最好還是當和尚,我不是當部長的材料。例如一九九二年,台灣的執政黨不斷地找我,要我擔任不分區的國民大會代表。當時我很感謝國民黨,和尚之中的確該有人出來問政,但是我很清楚,我自知不是一個適合當國大代表的人。類似的機會,包括名、利、位、女色等,蠻不少的,可是我還只是肯定自己,最好是只做一個普通和尚。又如一九七五年時,我在日本留學,已經取得了博士學位。那時正逢台灣退出聯合國。日本又承認了中共政權,台灣的前途未卜。就有一位日本教授對我很關心地勸說︰「台灣已成了國際孤兒,你今後如何打算﹖」我說︰「是啊!今後聽天由命,一切都靠因緣。」他說︰「我介紹你到一個寺院當住持如何﹖」我說︰「有一個寺院住持做也不錯啊!」教授說︰「,不過,依日本的習慣,寺院住持,必須娶妻。」原來當時有一小寺院的住持去世了,留下遺孀及一個年輕的女兒,卻未有兒子來接住持的位置,那對母女就必須離開寺院。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候,那位教授想我這個人大概可以遞補一下。後來母女倆人來看我,這就是相親囉。我想那怎麼行!我還是適合做一個不娶老婆的中國和尚。幸虧我能自我肯定,所以今天還能夠在這裡跟你們諸位講自我肯定。

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的分量,應該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材料,然後來充實自我,發揮自我;不放棄自我的既定方向,不動搖自我的基本信念,就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失落了自我。例如也有人曾對我說︰「你是個文學博士,也寫了不少本書。如果你是個在家居士,肯定是一個名作家。」我說︰「好在我作了和尚,要不然就沒有文章可寫了。」也有人建議我說︰「你們法鼓山及東初禪寺不是需要很多錢嘛﹖何不跟我們合夥來做生意,賺了錢就可以弘揚佛法。」我說︰「千萬請你不要害人。如我做了生意,必定一敗塗地!」像你們諸位都是在事業上已經成功的社會菁英,你們一定知道,脫離自己的專長,改行不是不可以,但是必須要考量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先天條件及後天條件,那就是因緣的配合,也就是知己知彼,或者叫做識人識己識時務。

要想自我肯定,必須增長優點,改善缺點,若能自知缺點,也是一種優點;若是誇張優點,便是一種缺點。

如何知道自己的缺點﹖如何發現自己的優點﹖打坐便是好方法。諸位是不是常聽說「身不由己」和「心不由己」二句話﹖你會發現心不由己的妄念或雜念太多了。自己的心中所想的,往往不是自己要想的;自己希望要想的,往往反而想不出來。妄想雜念,是非自主的思緒和念頭,與妄想雜念相對的是自主自律的正知正念。我們能夠經常自主地指揮自己的念頭,去想什麼和不想什麼的時候是很少的。常常心不由己,品德就有問題。所以,一般沒有修行經驗的人,其品德大致上都不是很健全的。如果一個人的品德已經十全十美,那就是成佛了。因此,平常人的品德不健全是正現象。然而,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品德不健全。所以常常聽到有人說︰「請你不要侮辱我的人格。」這似乎是說,他的品德本來已經很完美,可是被他人侮辱之後就不完美了。其實,人人都應該坦誠地承認自己的品德尚有許多問題,才能面對自己的缺點,改善自己的缺點;能以真面目見人,坦誠承認自己的缺點,反而是一種美德。

如何衡量優點和缺點﹖不能光用別人的判斷,要用你自己的標準,別人看你是缺點,也許恰恰是你的優點。優點和缺點,長處和短處,很難有絕對標準,從這邊來看,認為是優點和長處,但是從另外一個立場看,很可能被認為是缺點和短處。原因是優點和缺點往往是相反適相成的,例如你的缺點,恰恰也是另一個人的缺點,配在一起,臭氣相投,正好他需耍你。反過來說,如果你的長處正好是另一人的長處,兩強相抗,他就容不得你了。

人與人相比,都有多福、少福和無福的區別。一個人今天因緣未成熟,所以沒有福;過幾天因緣成熟了,就是有福的人了。當因緣不成熟時,不要失望,說不定另外一個機會正在等著你。

人的優缺點,可以是多方面的︰有性格的、有品德的、有心理的、有智能的,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福德因緣的配合與否。

所謂大丈夫要能屈能伸、舒捲自如,一般人往往是能伸不能屈,那便是大缺點。

先要自我肯定,才能受人肯定;先要自己有信心,他人才會對你有信心;先要尊敬他人,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。

我勉勵我們法鼓山的全體會員,要有「見人低一級」的修養。意思是不要自高自大,要虛懷若谷;不要盛氣凌人,要尊上謙下。可是,對長輩、對能力強過自己的人,謙虛還容易,對晚輩、對不如你的人謙虛禮讓,就很不容易了。如果當你的稚子叛逆不聽話時,你是打他一頓,罵他一番,還是倒一杯茶給他﹖小孩子有叛逆的表現時,倒一杯茶給他,可能要比打罵訓責一頓更好。這就是見人低一級的好處。

見人低一級,並不是自我作賤,而是自我的尊重,敬人者人恆敬之。所以面對任何人時,一定要在心平氣和的態度下,尊重他,關懷他;在肯定他人幫助他人同時,也肯定了自己。

9.自我的成長

成長什麼﹖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。

有智慧的菩薩,不會厭世,也不會戀世,故名為出世;真能出世,才能入世及化世。入世化世而成為圓滿的大覺者,便是成佛。例如諸佛成佛都以人身在人間成佛,一切菩薩必須以慈悲心廣度眾生,方能成佛,假如菩薩不入世間,豈有眾生可度;菩薩出現世間而又迷戀世間,豈能救度眾生﹖唯有入世,才能有化世的工作好做。菩薩們有慈悲,所以能入世化世,菩薩們有智慧,所以入世而不會被世事迷惑,並且運用智慧來指導去做救度眾生的化世工作。這就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的菩薩行。

智慧是如何得到的﹖有三個方面︰第一是聞慧,從聽講開示、看佛經書而改除邪見,建立正見,信因果,明因緣。第二是思慧,以禪觀的方法,做思惟練習,從思惟而得一心的定境,由定力而產生明晰的智慧。第三是修慧就是修戒、定、慧的三無漏學。修戒是在身口意三種行為方面不做自害害人的事,不說自害害人的話,不動自害害人的念頭。也就是「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」。盡一己的所能及所有,用身口意三業,來作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的事,就會產生無我的智慧。

修戒,亦名為持戒,凡是危害身心人健康的行為不可以做,凡是有益於他人大眾身心健康的事,不得不做。消極面是已做之惡要改過,未做之惡令不起;積極面是已做之善要增長,未做之善要開發。

修定,可以用打坐的方法。打坐能使人在平常生活中經常保持情緒的穩定,人格的健全。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打坐,也可以念佛安心。前一陣子我在台北時,有一位國大代表見我,他說剛才在陽明山中山樓開會時吵了一架,甚至有人說粗話勧「三字經」。我勸他︰「下次別人勧你們三字經,你就改念『阿彌陀佛』的四字經,架就吵不成了。念佛之後,就能心平氣和,就能好好地商談溝通了。」除了打坐與念佛可以安心定心,誦經、禮拜等,也都能產生心平氣和的作用。

修慧,是要看佛經、佛書,看有益於身心健康及精神修養的書籍,而佛書是最好的,它能讓我們心胸豁達、氣度恢宏,建立人格的座標。

從聞思修的三慧,能夠獲得利益的經驗,名為證慧。證慧的最高深點,便是大覺智者的佛果位。

至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﹖當從慚愧、懺悔、感恩的三方面努力。

「慚愧」的意思是自知對不起自己稱為慚,自知對不起他人稱為愧咎。一般自負、自大、狂傲、驕慢的人,不會產生慚愧心,總覺得自己無愧於天,無愧於地,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。像這樣的人,在智慧和慈悲方面,是不容易成長的。有了慚愧心,便會謙虛禮讓。儒家也說,滿遭損、謙受益。自知有所不足和有所缺失,是自我的檢討反省,便有改過改進的可能,否則錯上加錯,那裡還有自我成長的機會。所以慚愧心是人格的清潔劑,在清理了染污物之後,向著既定的方向,繼續努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。

「懺悔」就是承認自己的過失,承擔應負的責任。比如做老師的人,沒有盡到老師應盡的責任,對不起學生,就是用懺悔心來彌補;小過失對自己的良心懺悔,大過失當對學生的面懺悔,懺悔不會丟臉,懺悔也不等於老師永遠就有過錯,那是表示勇於負責,勇於改過的態度。有些人不懂得懺悔的真義,他們在神前或佛前,焚香祈禱,說是犯了錯害了人,請求神佛,網開一面,原諒他們無知;這樣在神佛的偶像之前懺悔之後,便以為不再受到應得的懲罰了,下一次有了機會,再三再四地犯錯害人,又再三再四地去焚香祈禱表示自己的無知,請求神佛原諒他們的無知。這種懺悔的心態不正確,也不能收到懺悔的功效。

「感恩」不僅是一般人所說的回饋,應該是飲水思源,感念之情常繫心頭。所謂恩人,究竟是誰呢﹖除了父母是最親的恩人之外,凡是在你的生命中對你有益有助的人,都是恩人。恩人可有兩類︰一是為你順水推舟的人,二是使你逆水行舟的人。一般人僅以順水推舟的人為恩人,給你打擊、批評、誹謗、阻擾的人,便以為是仇人。其實,那些人使你從逆境中受到鍛鍊,助你久煉成鋼,豈可以說不是恩人。例如釋迦牟尼在《法華經》中說過,他的一個叛逆弟子提婆達多,將來一定成佛。因為從釋迦牟尼在過去無量劫前發菩提心後,提婆達多都是給他逆向的幫助──打擊、阻撓、破壞。提婆達多使釋迦牟尼得到了磨煉,使他成了佛,所以有大恩德。

諸位菩薩,在你們的生命史中,這樣的恩人多不多呢﹖如果有,在你們心裡是怨恨抑是感恩呢﹖一般人要做到不怨恨已經很不容易,何況要向這種人感恩!曾有兩位法師,因為細微的法義之爭而吵了一輩子的架,彼此發誓不想見面。逢到佛教界有聚會的時候,兩人都會先問有沒有對方參加,如果有一方參加了,另一方就不參加。另有第三者跟其中的一位說︰「我們大家總有一天要到極樂世界去,你們二位也要去啊。怎麼現在就有他沒有你,有你沒有他地吵個不休呢﹖」那位法師說︰「阿彌陀佛,如果那個魔王也能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還是什麼極樂世界嗎﹖他都去了我還想去嗎﹖」雙方怨恨到如此程度,還是兩位出家人呢﹖不過出家人也還是人,所以也會產生怨恨。畢竟不是為了私利而為法義,故在二位法師中,有一位在臨終前悔悟了,他留下遺言說︰「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與某某法師為了佛法的觀點之爭,吵了一輩子架,並且從此不相往來。我死之後,希望某某法師能夠原諒我,能來參加我的葬禮。」因此使得另外一位法師在葬禮上痛哭流涕地說︰「阿彌陀佛,我怎麼跟他吵到死為止呢﹖還是他先原諒了我,他真是成佛了,而我卻仍是個丟不下怨恨心的鬼。」

像這樣的一個故事告訴我們,產生怨恨心是很容易的,消除怨恨心則很難,如果能把恨得很深的人當成恩人看待,是極不容易的事,但是我們要練習,不練習就沒有智慧,也沒有慈悲。人在一生中,多多少少總會遇到像這樣助你逆水行舟的人,如果你從來沒有遇到過,總是一帆風順地走過人生,你真是一位福德殊勝、因緣殊勝的人了。

10.自我的消融

自我的消融,是要從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完成的。如果連自我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,同他談自我消融是毫無價值的。譬如對一個不知道錢為何物的人,說不要錢,便等於廢話。諸位不要因為聽到說佛教講「無我」,就等於否定了自我的價值。所以一定先要有我,然後才能無我。

我是什麼﹖是生命加身體。可以用一個「十」字來標示,豎的一條線代表時間,橫的一條線代表空間。在時間這條線的座標上不斷地移動的是生命,昨天在,今天在,明天還在,表示我還活著,這是生命的存在;在空間這條線的座標上,我的身體要佔據一個位置,或是在這裡,或是在那裡,不停地移動,表示我有一個活著的身體,在兩條線的交叉處「+」,便是活動於時間和空間中的自我價值的存在,自我的價值,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。正面的價值是獲得的成就,負面的價值是遇到的挫折,成就和挫折使人產生了愛和憎,因此愛和憎相加,也等於自我。愛什麼﹖首先是愛自己的身體所擁有的生命,有了命,另外想愛的東西就多了,財、色、名、位、權、勢等,恨不得整個世界都屬於我的。可惜的是,世事無常,包括老命在內,一切的東西,都不能保有多久。因此,身體加生命,所構成的自我,是那般的脆弱與無奈。因此,自我的另一個代詞就是「無常」。從觀念上說,這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,故也人人可把自我消融。自我消融就等於佛說的無我。

但諸位不要害怕,一聽到無常、無我的道理之後,回家去就會連先生、太太、孩子都不要了。因為一切都是無常嘛!因為自我消融,並不等於不負責任。何況無常無我,也不就是什麼也沒有,尚須有慈悲的責任及智慧的功能。

無常並非不好,如果當你正處在接受惡運折磨的情況下,因為惡運也無常,你就不會絕望,往往惡運過後否極泰來;因緣的轉變,壞事可成善果,這種因緣就是自己的努力,加上時勢環境等的配合。菩薩就是按照因→緣→果的法則,從凡夫轉化為聖人,從菩薩完成佛果。成長到佛的層次,就從自我的成長中,逐步完成了自我消融的境界。當在沒有達到這個徹底的消融自我之前,就要練習著如何來自我消融。《金剛經》上說︰「過去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現在心亦不可得。」從時間上來說,過去的已過去,未來的尚未來,現在的,轉眼即成為過去。都只有過程而無實在的東西,所以都不能執著,執著也是幻景,如把幻景當做實有,就會變成自我的累贅。人生的一過程,猶如火箭昇空,火箭從發射台發出而飛向太空的過程中,每隔一段時間,就要扔掉一節已經用完燃料的廢物,若不扔掉就會成為阻礙火箭繼續昇空的累贅。人要自我成長,就像要上昇的火箭一樣,不斷的丟掉累贅的廢物;使用燃料時那是儲蓄著動力的有用之物,用完了動力不扔掉它的空殼,便成上昇前進的累贅。

人生應當要不斷地落實於現在,努力於現在;有了成就,而能不執著成就,便是自我消融。

《金剛經》裡,尚有這樣的幾個名詞︰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」「我相」是個人與另一人相處而存在;「人相」是因為我相而存在;「眾生相」,是從我與許多人相處而存在;「壽者相」是自我中心在時間上的延續。如果世界上祇有「我」一個人,便不會感覺到我的存在,因為有我與別人的相對比較,才有自我價值的出現。我的成敗得失,是相對於別人的存在而浮現出來。一旦能夠把自我價值的情執化解消融,便會體驗到《金剛經》所說的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的四相,其實就是自我的消融,也就是自我的最高人格的完成。

消融了自我的執著、自我的煩惱,便能顯現出無我的大智慧以及平等的大慈悲;實際上就是自我的無限自在與無限包容。可以稱之為空,也可以稱為無我、無相、無住、無念,一切都無,唯有智慧與慈悲的功能,在世間的眾生群中,永無休止地展現於無窮空間及無盡時間的內外中間。

Did you like this? Share it:

Leave a comment